計提25.7億元資產減值準備,當你看到中國船舶這樣的公告的時候,請不要懷疑:該公司2017年巨虧算是定了,但2018年輕裝上陣后,混個小幅盈利估計還是問題不大的!
不過,如果你認為這就是中國船舶財務倒騰術的全部的話,那就大錯而特錯了,因為更精彩的還在后面。
財報研究院注意到,最近幾年來,中國船舶的合并財務報表每年都在發生巨額虧損,但奇葩的是,這只股票卻從來沒被ST過。
為什么呢?
因為對于一家上市公司來說,合并報表虧損無所謂,只要你能夠找來虧損搬運工,把這些虧損搬走,事情就好辦了!
中國船舶的高明之處就在于,他們很可能把少數股東當做虧損搬運工,把主要的虧損全記在少數股東賬上,保證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利潤為正,這樣交易所似乎也拿它沒什么辦法!
不信?不明白?
那就接著讀下去……
巨額減值準備被指耍流氓
中國船舶昨日晚間發布了一紙震驚投資者的公告,宣布將計提2017年共25.74億元的巨額資產減值準備,其中全資子公司外高橋造船對其海工產品計提14.43億元資產減值準備,對其造船產品計提9.71億元的存貨跌價準備;同時,其子公司中船澄西計提1.60億元的存貨跌價準備和應收賬款減值準備。
一次就突然計提25.74億元的資產減值準備,其動作之大,在整個A股市場都十分罕見。盡管中國船舶對上述減值準備計提給出了說明理由,但在外界看來,這樣的解釋在鐵的數據面前顯得過于蒼白,因為25.74億元的資產減值準備,占到了中國船舶146.66億元凈資產總額的17.55%。因此,這樣的計提顯然缺乏足夠的合理性,多少有些耍流氓的意思。
為什么這么說呢?
如果大家把眼光放得更長遠一些,就明白中國船舶為什么要這么干了。
公告表示,在計提上述資產減值準備之后,中國船舶預計2017年將相應增加25.74億元的虧損額。財務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國船舶已經虧損了4.24億元,如果把上述減值準備算進去,中國船舶今年的虧損總額很可能會在30億元以上。
財報研究院注意到,中國船舶2016年其合并報表中凈利潤和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就分別虧損了30.22億元和26.07億元。也就是說,不出意外的話,中國船舶在2017年年報發布后,按照上交所的規則,公司股票很可能要被ST了。然而,即便被ST了,只要中國船舶今年不再虧損,這個ST的帽子很快就可以摘掉了。
“一直以來,資產減值準備都是上市公司調節利潤的重要工具:想要高利潤,少計提或不計提資產減值準備就是了;如果想要虧損,那就一提到底就行了,因為這里面人為操作的空間很大。”分析人士認為,“中國船舶應該是看到2017年扭虧無望,橫豎都逃不了被ST的命運,既然如此,還不如把資產減值準備一提到底,這樣反而給2018的盈利制造了更寬松的環境,因為資產減值準備2017年多計提一點,2018年就可以少提或不提,公司就可以輕裝上陣更容易實現盈利并摘帽。實際上這也是很多ST公司保殼的慣用伎倆,被ST的公司很多都會在退市大限前最后一年將資產減值損失一提到底,給來年的輕裝上陣實現盈利并摘星脫帽創造條件。”
少數股東疑成虧損搬運工
實際上,用資產減值準備來調節利潤表,這對于中國船舶這樣的財務高手來說根本就不算什么,接下來財報研究院要講的疑似被中國船舶用來調節利潤表的手段,比這個要高明得多,更隱蔽得多。
細心的投資者不難發現,中國船舶最近幾年的合并利潤表一直都在連年大額虧損,2013-2016年四年間,中國船舶合并利潤表的凈利潤分別虧損218萬元、4036萬元、2.34億元、30.22億元,今年不出意外的話,將再度虧損30億元以上。
但奇怪的是,盡管合并利潤表上的凈利潤連續四年虧損,但過去四年間,中國船舶從未被ST過。對此,財報研究院分析的原因是:盡管中國船舶的合并利潤表凈利潤連續四年虧損,但其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卻總能夠在一些關鍵時間節點上挺身而出,神奇般地讓該公司歸屬股東的凈利潤微幅“轉正”,這或許是中國船舶連年巨虧卻免遭ST的主要原因。
數據顯示,在過去四年間,盡管合并利潤表凈利潤全部虧損,但中國船舶歸屬上市股東的凈利潤卻只在2016年虧損過一次,其余時間均顯示盈利。其中,最為明顯的是,2014年,中國船舶盡管合并凈利潤虧損4036萬元,但其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卻達到了3953萬元;2015年,在合并利潤表巨虧2.34億元情況下,中國船舶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卻仍然達到了6185萬元。
財報研究院注意到,發生上述財務大逆轉的過程中,中國船舶的少數股東起著至關重要的頂梁柱作用。數據顯示,2014-2015兩年間,中國船舶的少數股東分別承擔了合并利潤表中8455萬元和2.96億元的虧損,這是導致中國船舶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轉正的直接原因。
“中國船舶的這種現象很少見,不排除該公司在利用少數股東做利潤調節工具的可能,他們很可能把少數股東變成虧損搬運工,這樣理論上是可以把合并報表的賬面資虧損做成盈利的。”上述分析人士說。
何為少數股東?又如何利用少數股東來搬運虧損并調節利潤表呢?
上述分析人士打了個比方:假設上市公司A有且只有兩家子公司,分別是公司B和公司C,其中,上市公司A持有B公司100%的股權,持有C公司25%的股權。如果某年B公司盈利500萬元,C公司卻虧損1600萬元,那么上市公司A的合并利潤表顯示的凈利潤就是虧損1100萬元。但是,由于上市公司A只持有C公司25%的股權,因此C公司1600萬元的虧損中,上市公司A的股東實際只用承擔400萬元的虧損,這樣一來,歸屬上市公司A股東的凈利潤則為盈利100萬元,而承擔那個剩余1200萬元虧損的股東,就是傳說中的少數股東!
“也就是說,如果上市公司A的管理層想要讓歸屬股東凈利為正,只需要讓B公司和C公司之間發生關聯交易,讓B從中受益就行了,而且很多時候,如果其它條件成熟,即便不發生關聯交易,也同樣能達成這種效果。”該分析人士說。
產品中心